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百科全书
英雄齐聚聚义厅,咱们先排个座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们得分五排就坐。按照专业得说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得药物根据发展的时间及原理,可以分为五代:
坐第一排的是第一代元老,它们叫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物已经有100年的人类使用历史了,这里面还有一个辛酸的故事。1897年著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指导他的弟子费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了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并于次年由德莱塞引入临床,正式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的第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
但是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因为费利克斯·霍夫曼是一名德国人,而阿图尔·艾兴格林是一名犹太人。正处在纳粹统治的德国政府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将他秘密关进了集中营。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才揭开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如今,阿司匹林已经成为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言归正传,作为抗类风湿的第一代治疗药物,代表成员是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类等。本类药物主要通过乙酰化作用阻断前列腺素类炎性物质物质而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物对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破坏本身是没有治疗作用的,而且有一个突出的副作用:胃肠道刺激。尽管如此,它们在控制疼痛症状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直至今日依然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止痛类类药物。近年来上市的高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已经大大减轻了。
坐第二排的是后来居上的第二代骨干,名气挺大,相信很多人听过,它们叫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激素药。它们是一类高强度的抗炎药物,通过降低 NF-κB 的活性以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有效地减轻炎症。但是,它们的副作用也是非常知名的。这种药物长期应用可诱发感染、皮质功能亢进、骨质疏松及高血压等副作用。所以临床上一般作为一种应急性措施使用。
坐第三排的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叫第三代抗风湿药。
什么叫抗风湿药?就是说,之前的两代药物并不是专门针对类风湿性疾病的,而第三代药物是具有类风湿治疗作用的专一药物,可以通过减轻滑膜炎症来控制关节病发展,甚至起到修复作用。
主角是1998 年由美国昆泰公司研制上市的来氟米特,这是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可能大多数类风湿病患者都听说过。而且来氟米特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坐第四排的是冉冉升起的新星——第四代早期生物制剂,其中的大腕叫TNF-α抑制剂。
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三种 TNF-α抑制剂已经正式进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多年(但是很多基层医院确实还没有),他们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价格不菲。
坐第五排的是代表着这个治疗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第五代,他们有个闪亮的名字,叫新型生物制剂。
新型生物制剂,是可以直接针对T细胞(类风湿发生的罪魁祸首)发生作用的第五代药物抗风湿药物——大家可以理解为这种药物是具备“斩首行动”执行能力的一支精确打击部队。这是未来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一百次搜索不如一次详细的咨询,如果对类风湿关节炎仍有其他疑问,可扫码或加论坛在线医师微信:leifengshi120,与论坛在线医生进行一对一免费咨询
来源:类风湿120博客,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ag.leifengshi120.com/post/212.html